定西:“苦甲”不再 “甘味”绵长——写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定西,谱写了一部苦干实干治穷致富的奋斗史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定西,曾以“苦甲天下”而出名,曾被联合国评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摆脱贫困是定西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肇始地、“三西”扶贫的策源地和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定西的发展一直倍受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1982年定西被列入“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持,首开我国区域性开发式扶贫先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定西人民大力发扬“三苦”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部署,让长期遭受贫穷困扰的定西人民群情振奋、欢欣鼓舞。特别是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留下了“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殷嘱托后,定西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翻开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篇章。定西市汇聚各方力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调度整合最多的资源资金,组织强大的干群力量,采取最硬核的举措,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到2020年底,全市7个县区整体脱贫摘帽,11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4.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困扰定西千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陇中这方热土已是“苦甲”不再、“甘味”绵长、换了人间。

●区域发展步伐加快

75年,坚持不懈,焕发新颜。实现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转变。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解放初期,定西全地区森林覆盖率仅1.2%。“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田是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年年人发愁。”解放后,定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开展了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三料”(饲料、燃料、肥料)俱缺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定西人民在不断进行探索。通渭县陇阳公社水池大队申家山生产队在甘肃省草原工作队以王素香为领头的科研人员指导下,从1979年开始,大力推广红豆草种植,使单一抓粮、广种薄收,铲草开荒、恶性循怀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了好转,而且自然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人民日报》1983年9月22日发表社论《走申家山的路》,全面推广了申家山生产队“种草起步,以草养畜,促农促林”的“十二字经”。从这时开始,定西上下“反弹琵琶”,齐念“草木经”,实施退耕还林,陇中旱塬逐渐披上了绿装。2003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生态立市”战略,有效开展了生态恢复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了“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战略任务和“十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定西”的奋斗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草原修复、面山绿化“六大工程”建设为重点,打好生态绿化、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生态休闲旅游“五张牌”,已建成漳县贵清山和渭源县渭河源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通渭县鹿鹿山、临洮县岳麓山等9个省级森林公园,华家岭林业站、巉口林场等22个国有林场,漳县贵清山和岷县双燕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市林地总面积达到102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6%;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1%。经过工程措施对以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为主的污染源的科学治理,大力加强环境功能区划与监测,开展环境教育与监管执法,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定西的天是蓝蓝的天”。市区空气质量主要指标PM10年平均浓度稳定下降;全市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稳定达标。定西的农村,景美人和产业兴,一派振兴新气象。定西的城镇,生态好、园林秀、城市美。定西已从“不适宜人类居住”变成了“生态宜居之地”。

渭源半阴坡。

岷县洮河岸边成群的麻鸭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定西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5县区,沟壑交错,地表破碎。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673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3%。要再现“绿水青山”的面貌,生态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西市认真贯彻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大搞群众性水土保持治理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洮河纵贯全境115公里。

1984年9月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来定西考察时说:“必须要为黄土高原恢复名誉”“黄色是绿色的底子,贫困可以征服。”之后又多次来定西考察。定西人一锨一锹铲地,一筐一筐背土,一株一株植树,谱写了一曲曲绿山治水的动人篇章。

通渭华家岭镇大牛村,是通渭县高标准梯田化第一村。曾几何时,这里留给人的是一幅“雾多晴天少,风吹石头跑;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的严酷印象。如今,大牛村已修建梯田7000亩,占全村耕地的90%。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的双胞胎兄弟许志刚、许志强是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旱塬愚公”“刚强兄弟”,是定西小流域治理的典型代表。“爷爷从小告诉我们,在咱们祖先那个时候,都是青山绿水,到咱们的手里,要把家园搞好。”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树种好,让满沟满屲绿起来。为了实现夙愿,从21岁到76岁,整整55年坚持义务植树,岁月带给“刚强兄弟”的除了白发还有脚下的绿色。他们在沟坡义务栽植树木超400亩、8万余株,还培植树苗16亩、牡丹等花卉15亩,覆盖3条荒沟、5面荒坡。

在安定区大坪村,全村七沟八梁九面坡,“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5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村党支部书记冉桂英把村里的年轻人召集到一起,定下了一件干了几十年的大事。他们先是修梯田,后来又是植树造林,种草修坝,治山治沟,终于把大坪变成了一个全国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冉桂英也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大代表、党的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定西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包括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种草打坝等措施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的“四荒”治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定西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精彩的篇章。定西的小流域治理雕刻山川、兴修梯田,打坝淤地、蓄水保土,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截至目前,全市有上千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达标,有十几条还被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点;安定区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区);华家岭林带建设、南部用材林基地建设以及安定区官兴岔、九华沟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市近2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沟沟岔岔面貌一新。

福州林。

在长期的奋斗中,定西人民总结出了“因地就势,合理规划;埂线水平,宽度适中;埂实坚硬,田面平整;蛇脱皮法,死土搬家;底土深翻,活土还原”的梯田修建经验和原则,进而在全国创造出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套裙子、山底打坝蓄水穿靴子”的“五子登科”模式,走出了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粮、油、菜、果、畜全面发展的成功路子。

●引洮工程泽润大地

陇中之渴。定西大地尽管在历史上曾水丰树茂,但是到近代以后越来越干旱少雨;境内河流水量稀少,水质苦咸。定西之苦,首先苦在缺水。曾几何时,无论什么人到了家门口,主人首先会问:“你渴了没?”待客首先是罐罐茶;干部下乡,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群众埋怨浪费水;孩子早上要上学,母亲口里噙上一口水往几个孩子脸上一喷,就算是洗了脸;政府给群众送水,牛、羊、麻雀也跟着拉水车跑……由于缺水,庄稼经常欠收。定西人的生存史,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盼水、寻水、引水的奋斗史。

土中打井寻水——这是自古以来最主要的一项“水利工程”。打井的成功率很低,尽管打井前反复计算查看,但因地下水位深、且涵水层不稳定,钻了多少个“黑窟窿”,多数是“干罐罐”。无论怎样,井总得打下去,它是寻水的希望。直到1970年,陇西县才打成了全县第一口机井,安定区的深层取水也开始于同时期。1970年代开始放置小水泵的机井遍布全市各地。

修筑水窖集水——水窖和打井相辅相成,为了获得更多的水,定西人打起了“老天爷”的主意,井里打不出水,就筑成水窖存贮雨水。1994年8月在通渭县碧玉镇雷岔村景木岔社有了“陇原第一窖”。从1995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就是硬化一处院落集流场、打好两眼水窖、浇灌一处庭院经济林果种植。

引洮工程大坝。

提灌工程引水——引水利用最早是分布于岷县、临洮、渭源、陇西、漳县等县的水磨,是利用水的动力推动磨盘旋转,作磨面之用。水磨是定西人民早期利用自然能源的典范。引水上山,是定西人在水资源利用上最精彩的一笔。就是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灌溉农田,称为“提灌”。提灌最早开始于机井开挖的年代,是随着农用电力的普及和发展而开展的。就是通过抽水机,一节一节的把河里的水、水库的水抽到高处的村庄或农田,解决生活和灌溉用水。在川区,近年来开始广泛使用更加节水的办法——滴灌法,这是新兴灌溉农业的发展方向。

临洮县国家湿地公园。

修建水库蓄水——定西在引洮工程开工前,从1970年代开始大搞了“修水库”。在渭河二级支流牛谷河上游马营镇坡儿川黑窑峡修建了中型水库——通渭县锦屏水库;还修建了安定区许家岔水库、韩家堡水库、宁远水库、马家岔水库、七一水库、石门水库,通渭县明尧水库、康家屲水库、四联水库,渭源县石门水库、峡口水库、王家川水库,漳县杂寸沟水库、甘滩水库,临洮县康家峡水库、杨家河水库,陇西县龙川水库、韩家门水库,岷县梅川水库和临洮三甲水电站、岷县古城水电站等小型水库和水电站,既解决了库区部分群众生活用水和农灌用水,还改变了生态环境,使干旱山区有了“湖光山色”。近年来在各县城区河流中修建了拦堰水域和公园水池。安定、陇西、通渭、临洮等还建成清澈碧透的人工湖,特别是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堪称“花园景区”,人们漫步于此,绕湖缓行,赏心悦目,使定西也有了江南景致。

定西群众喝上了洮河水。

引洮圆梦。2014年12月28日,定西人民翘首期盼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线建成通水。“引洮河清流,解陇中之渴。”引洮工程,是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使定西人民在骄傲与自豪中过上了水灵灵的新生活。引洮之梦经历了筑梦、追梦、圆梦三步曲。“筑梦”发韧于1950年代,“引来洮河水,再造米粮川。”1958年6月,第一次引洮工程启动,但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于1961年6月被迫停工,给定西人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甘肃中部人民对水的期盼并没有停止。“追梦”开始于1992年。省委、省政府将引洮工程列为中部地区扶贫开发重点项目。2006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最终审议并通过了引洮工程项目。是年11月22日,在群山巍巍、洮河奔流的九甸峡,引洮工程终于开工。“上天容易钻地难”,经过八年艰苦奋战,引洮人以“十八般武艺”驯服了一只只“拦路虎”,打通了一个个“卡脖子”隧洞。2014年12月28日,“引洮梦圆”。清澈甘甜的洮河水涌向陇中大地,漫过旱塬的山山屲屲,流进田野、流进庄院、流进陇中人民的心中。引洮工程供水范围西至洮河,东至籍河,南至渭河,北至黄河,涉及渭源、陇西、安定、通渭等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155个乡镇、300万人口,受益区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是甘肃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渠线最长、覆盖面积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

●农村经济发展壮大

8月24日上午,第五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开幕式暨产业合作大会在陇西县举行。

西北铝公司特种工业管材生产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便捷的交通

甘肃新顺泰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75年,日新月异,沧桑巨变。实现从“一穷二白”到“安居乐业”的转变。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定西市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兴办各级各类学校,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1978年以后,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得到长足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2000人以上行政村建起了幼儿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区学生同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幼儿到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指标均达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不断取得新成效,高等教育在扶持办好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的同时,于2023年5月正式揭牌成立定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57所,在校学生48.4万人、教职工4.2万人。

均衡发展的教育事业

公共卫生成就瞩目。1950年创办定西专区医院,各县相继成立县人民医院,并建立了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所),后又陆续建成了定西地区卫生学校和市县两级防疫站、妇幼保健站。1978年后,先后建成了11所县级综合医院的门诊、住院、功能检查等业务楼,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市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卫生事业发展。1978年,全市各类卫生服务机构295个,其中医院仅18个,中心卫生院和公社卫生院168个。2023年,全市卫生机构数达到2740个,其中医院62个。同时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全了医保体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快,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在2002年“非典”防治和2020—2022年“新冠”疫情防治中发挥了巨大功能。

体育事业成效明显。新中国成立以来,遵照“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事业发展方向,定西市体育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体育逐渐成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和增强人民体质的有效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体育产业开发,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要。临洮县、通渭县分别被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定西市各县区均修建了体育公园,城区公园内和沿滨河路都修建了健身步道,绝大部分小区也安装了体育锻炼器材。市、县(区)两级普遍建立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等社会福利设施,部分乡镇和村设立了养老院,村级设立了老年人活动场所。全市人民的体育意识大大增强,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原有农村五保户、农村特殊困难户、城镇特殊困难户、下岗职工等实行民政救济的基础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一批惠民政策相继落地,国家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惠民效应不断凸显。社会保险信息化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基本完善,多卡合一,实行了一人一卡,一张卡全面保障。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系统上线运行顺畅,医疗保险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大大方便了居民各项保障事项的办理。城乡社保和未成年人保障全面落实,烈士遗属、复退军人待遇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全面发挥。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完善。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定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行撤地设市,定西的城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陇西县文峰镇交通路网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定西成为了“一带一路”和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建市以来,在原有陇海铁路,国道312、310、316线,甘川公路等和县乡道路路网的基础上,又修通了宝兰高铁、兰渝铁路、国道G30连霍高速、G22青兰高速、G75兰海高速和乡村“村村通”道路,形成了贯穿南北、纵横东西的“八通十六达”综合交通网络和“田园纽带”,使定西成为西北地区城乡交通最便捷的城市之一。从“老牛爬陡坡”的老旧汽车时代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时代,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镇全部通沥青路,村村通水泥路。城市建设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新建与改造并进,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增强城镇对经济发展和人口聚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城镇聚集效应不断凸显。城镇道路网络、通讯网络、排供水网络、供气网络、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城乡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彻底解决。定西市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7.4平方米,形成了一带(关川河滨河景观带)、多廊(各片区生态绿廊)、多园(城市公园和绿地广场)的城市绿色环境。中心城区川道水系、绿廊、山林植被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渭源县上湾镇和美乡村

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定西市城镇居民以小平房为主,一般一大家子人挤在一起,人均居住面积很小;农村住房一般是小土房,南部地区甚至还是茅草房,又破又烂,许多还是危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居民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高楼取代了破旧平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也随着农村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的落实,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定西市多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奖。

●生活方式逐渐转变

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立国之道,惟在富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逐渐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和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定西市城乡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钱袋子鼓了,获得感足了。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35元,比上年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8元,比上年增长7.7%。

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了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活水平较低,资源相对紧缺,物资都是计划供应,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糖票等是必备品,严格限制数量,所以当时居民追求的是“吃饱”。那时候衣服样式相对简单,布料相对匮乏,只求穿暖。干部住宿舍,农民住小土房、茅草房。那时候出行基本靠步行,自行车很少,没有私家小汽车。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物资逐渐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眼界不断开阔,衣食住行消费有了更多的改变,消费观念也有了较大转变,更多的人追求汽车、旅行、健康、养生等方面的消费,生活品质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旅消费又成了人们追求的生活时尚。

消费方式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消费只能去供销社商店,后来是百货大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集市商品逐渐丰富,小商店逐渐出现,取消了票供制,人们消费有了更多的去处和选择。现在一体化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商品应有尽有,自主选择。还有发达的电子商务、广泛的购物平台和便捷的物流渠道,人们即便足不出户,也能买到心仪的产品,这些新兴消费方式拉动了消费的增长。

消费总量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市场经济还未形成。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3亿元,1988年发展到4.5亿元,2017年增加到137亿元,2023年达到216亿元,2023年是1978年的166倍。

●乡村振兴方兴未艾

<

隔热隔音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品牌系统门窗

本文地址:https://www.cj8845.cn/1079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定西陇西县探索多元融资 破解城建资金难题
下一篇: 宜城市“进区送岗”提供岗位1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