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条500千伏线路投产仲恺和博罗片区电源供应将更稳定

继6月14日500千伏博福线投产后,惠州市供电局再传捷报——500千伏能演、演东、福演3条共6回线路全部竣工投产,甲湖湾电厂及惠蓄电厂的电力输出通道得到了扩充,仲恺和博罗片区的电源供应将更为稳定,将为惠州进一步扩大电子行业优势和僮侨生态智慧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至此,惠州市供电局上半年的主网重点工程建设圆满收官。

强管控:风雨中抢出来的工期

今年4月以来,施工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惠州同期的降水却比同期增长了近五成。

看天吃饭一直是施工行业的“痛点”,一边是要保证作业的安全,一边是日渐临近的工期,连绵的雨季给惠州供电局的工程管理人员出了一道难题。

“我们的项目从开工开始,就一直在和恶劣天气作斗争。”施工人员余冠科表示,“小雨会影响我们塔间放线,大雨就会影响我们材料进场。”

根据实时天气制定实施WBS(工作分解结构)项目管理人员摸索出的方法之一,所谓WBS就是指对第二天的现场工作开展细致的分解。每晚十一二点,深夜的现场指挥部仍然人声鼎沸,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多方正在根据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精确的分配工作——每项工作的背后还有个预案,“比如我们原定下午三点,大卡车要拉物料进场,同时我们还会商量好要是由于大雨进场暂停,将如何安排人员进行其他不受影响的工作,这样就不会因为天气原因导致整个进度停下来。”项目管理人员陈泽樟介绍道。

验收效率提升也极大的缩短了项目工期。为加快验收进度,项目管理人员还摸索出了现场消缺的验收方法——按照以前的方法,管理人员开展现场验收后需要整理缺陷清单,交由施工单位返工消缺完毕后,再到现场重新验收,而由于工期紧张,本次不少项目所在地在开展验收工作前,都增派人手提前在杆塔、线路上等待验收,发现问题后当场开展作业整改,“平均每一基塔的现场消缺率能在八成以上,这样每次验收我们能节约两天以上的时间。”

新技术:黑科技助阵建设现代电网

除了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作保障,六驱车、履带车、无人机等新技术的运用也极大的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山上的基建项目很多材料还要靠马运和人力”输电专业出身的邓百川回忆道,由于线路塔基大多位于人迹罕至的山间,人走上去都困难重重,更别提成百上千公斤重的设备、材料。

加上惠州今年连绵的雨季,把各个施工现场的临时施工小道变得泥泞不堪,一向以越野能力见长的四驱车都深陷泥沼不能自拔。为了不耽误工期,工程指挥部除了安排人员用碎石加固施工道路外,还运用了六驱卡车参与运输。

“但是在工程中,由于部分山头的土石松软,雨水浸泡后的烂泥足足有近一米深,连六驱卡车都无法作业。”工程指挥部经过多方协商,紧急从河南调运履带特种作业车。记者在现场看到,履带车外形和坦克底盘极为相似,近半米宽的履带能够将车辆本身和运载的材料的重量均匀的重新分布,特种作业车能够在泥水间如履平地,极大的提高了材料的进场速度,在履带车的助阵下,各线路基础材料到位及时浇制,仅在博福线,高峰期间就保证了14个班组同时立塔的材料需求,为日后的各处放线段施工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无人机技术也成为施工人员的法宝之一。无人机放线在各条线路线路架设中得到大范围运用,传统的人工放线的方式,需要由人力拖着牵引绳小心下山,再费力爬上另一座山头,而且全程数千米的牵引绳如果有任何障碍物缠绕就会前功尽弃;在采用无人机作业后,无人机拉着牵引绳,可以直接跨过山头、河流等阻碍抵达对面的张力放线场,数小时内就可以干净利落的完成该项作业。

据博福线项目负责人李兴余介绍,无人机还运用在了工程进展的管控,他坦言以前对现场进行管控大部分时间将耗费在路途上,相隔短短数百米的两处塔基间,路途上可能要花费近1到2个小时,“现在我用无人机,一个多小时可以巡查完5、6个塔基”李兴余兴奋的介绍道,在一次例行的施工巡视过程中,李兴余就通过无人机发现有部分塔基施工难度较大,他立即向施工单位反馈并要求施工单位增派人手,如期推动了工程进展。

此外,无人机还广泛运用在验收环节中,轻便的无人机能在短短数分钟内飞至线路铁塔顶端,节省了大量人员登塔的时间,人员的作业风险也大大降低,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也能记录下4k分辨率的视频和照片,并实时发回,为日后的升级、改造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

特写:

党员师徒攻克难题

沈春杨是能演线的项目负责人,这也是他自2016年到项目管理中心以后首次独立担任项目负责人的角色。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他坦言,在接到任务之初既有兴奋,也有惶恐,“还好身边的不少老党员都鼓励我,帮我出谋划策。”

师傅吴建芳正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10年的党龄的老项目管理人员,吴建芳最看重的是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传承。项目的初期阶段,吴建芳带着沈春杨开着工程车,拿着图纸在山林间穿行到一个个现场踩点,并把自己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倾囊相授。

物资供应是沈春杨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当时调度部门已经项目工期安排好停电窗口,一旦工程由于物资供应延误,将影响到全惠州电网的运行方式,而当时多家的设备厂在承诺交货日期却因为产能问题迟迟不能交货,“去厂家督促他们按计划生产!”吴建芳告诉沈春杨,根据经验这种情况务必到场监督才能解决。沈春杨和物流的同事赶到设备厂后,以现场进度为依据重新制定了一份生产计划表并实时跟进生产进度,有序的保障了项目的物资供应问题。

“除了物资外,工程施工中还有其他拦路虎”,据沈春杨回忆,线路在博罗义和镇与仲恺潼湖镇交汇处的东江大跨越是项目中技术最复杂的的部分。大跨越处地形沟壑纵横,需要开挖的土方量都比一般基础多了一倍,而且由于线路需要跨越一千余米宽的东江江面,按照设计要求最高的杆塔超过115米,铁塔总重约400吨——但由于地形所限,许多塔材都无法直接运抵现场,而其中两个近35米宽的横担如何进行高空安装,更是技术上的一大难题。沈春杨无奈的求助吴建芳,但这次连经验丰富的吴建芳都有点傻眼。

没有现成的方法,两师徒就只能自己琢磨施工方法。他们把物资清单一一整理,在查阅技术规格后,把塔材分解成适合运输的大小,安排特种车辆分类有序运入场内;为解决横担安装这一难题,他们咨询了不少业内的同行,终于研究出一套“双平臂抱杆安装技术”,形成了横担的分解和高空安装的关键点的指导手册,他们还专门搭建了一个小沙盘,把施工过程反复推演。6月15日,施工人员终于通过高空人、机协作的方式,把分解后的横担可靠的安装在近百米的高空中,铁塔如期傲然矗立在东江畔,这也是惠州供电局首次完成500千伏混压四回路输电线路大跨越施工。

“这一年以来最对不起的就是我老婆”,由于要抢工期,工地开工都很早,沈春杨常常清晨六点匆匆离家,深夜才赶回家中,刚开始的时候沈春杨的妻子时常抱怨见不到自己新婚不久的丈夫,“由于我们都是外省人,本地的亲友都不多,但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对家庭一直都心存歉疚”,在一个周末沈春杨依然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后准备出门,却发现妻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收拾完毕等待着和他一起到工地看看。到了现场,沈春杨的妻子被现场的情况震撼,想到自己丈夫每天都没日没夜的处于这种艰苦环境下,眼睛都有点湿润了,轻声说了一句‘春杨,你在外面安心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家中的事有我呢。’”

【记者】马发洲

【通讯员】蒋立涛

【作者】 马发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断桥铝门窗品牌

高档别墅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1068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3月份“三线三边”成绩单出炉~快来看看你的家乡是第几名
下一篇: 3楼需要做铝合金门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