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甘肃岷县:传统铜铝铸造技艺的现代传承2、光荣榜2021年度定西市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名单3、甘肃113军工厂,占地2500亩职工数千人,曾是国内三大铝加工之一
甘肃岷县:传统铜铝铸造技艺的现代传承
徐茜正在为模具雕刻花纹。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新华社兰州9月6日电(记者姚远、何问)33岁的徐茜手执雕刻刀,正专注地在砂制模具上刻制海螺图案。不久后,模具里的这项“杰作”将摆在一位藏族群众家中,成为他们财富的象征。
徐茜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一位手艺人,学习铜铝铸造技艺已有十年。这项技艺在岷县清水镇清水村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岷县铜铝铸造技艺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多达十几个步骤。匠人以砂为原料,混以黏土后,制作成所需模具,而后雕花于上,再将高温熔化的铜水或铝水灌入模具内。待其冷却后,敲碎砂制模具,取出成品,砂还可以重复使用。
徐茜介绍,整个过程手工制作,不管是砂和黏土的配比,还是图案和铜料的使用,全凭悟性和手感,所以产品独一无二。“到敲碎砂层,才能知道成品是什么样的。”
铜铝铸造技艺需要花时间慢慢磨,徐茜光基本功便学了三年。转眼十年,他熟练地掌握了铜铝铸造中的铜锅制作和花纹雕画。“严格地说,我还是个新手。”徐茜说。
在铜铸产品的展厅中,匠人徐芳龙在介绍他最得意的作品铜炉。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42岁的徐芳龙是当地有名的“老师傅”,也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13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这项技艺的他,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徐芳龙介绍,藏族群众喜欢在家中摆放这类铜器,数量越多越显得富有。岷县毗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因此产品以大锅、火盆、香炉等藏族群众生活用具为主。曾经因为市场不景气,加之铜料回收成本高,学艺时间长,不少工匠都选择外出打工。
近年来,甘南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提高,为铜铝铸造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
“以前我们卖的铜炉是不带盖子的,因为比较贵,又费铜。现在大家更愿意花贵一倍的价格买带盖子的。”徐芳龙说,现在许多藏族群众还会开车来岷县购买。
甘南州合作市更知地自然村村民德合拉的家中专门做了一面墙,上面放置着数十个铜碗。德合拉说,铜器在当地的使用非常普遍,“它们既能当作装饰品来用,也很有实用性。亲戚朋友来做客都能用。”
2018年,在政府扶持下,包括徐芳龙在内的几位匠人共同创办了一家铜铝铸造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学习这门手艺提供厂房以及免费技术指导。
合作社里的年轻学徒正在清刷晾晒的模具。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如今,清水村的铜制产品类型越来越多样,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主要销往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徐芳龙说,越来越多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项传统技艺,学艺者既有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70来岁的老人。
清水镇党委书记杨凤鸣介绍,清水村600多户村民中有将近40%的村民从事铜铝铸造,每户年均收入可达十几万元,传承下来的铸造技艺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我们鼓励村里的老匠人带更多的徒弟,尤其是贫困户。”杨凤鸣说,下一步,清水村还打算开发制作工艺更加复杂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现在订单不断,我也全年无休了。”徐茜说完,又起身去搬刚晒干的模具。
光荣榜2021年度定西市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名单
先进集体(17个)
(一)工业发展先进县区
(3个)
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
(二)招商引资先进县区
(3个)
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
(三)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3个)
市委政法委、市工商联、市统计局
(四)工业发展先进企业
(8户)
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定西北玻玻璃科技有限公司
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甘肃顺泰铝业有限公司
甘肃省临洮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京城新能源(通渭)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甘肃佛慈红日药业有限公司
先进个人(35名)
(一)工业发展先进企业家
(15名)
杨新俊 甘肃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 明 定西市三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骆玉梅 甘肃陇脉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立志 史丹利化肥定西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 平 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居丰 陇西西北铝铝箔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李 勇 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乔玉梅 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亚雄 甘肃安居新科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 勇 甘肃新农生态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翟玉生 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小龙 甘肃陇源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秦 飞 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文祯 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建忠 甘肃艾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二)招商引资先进个人
(20名)
程兆祥 安定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杨 洁 通渭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孙建光 陇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刘治军 临洮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矫宏川 渭源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闫永峰 漳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刘定顺 定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岷县县委原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赵克荣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杨宗智 市商务局副局长
何继良 市工业投资集团总经理(定西高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
刘学林 临洮县商务局局长
李海军 渭源县商务局局长
张红彦 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漳县武阳镇原党委书记、四级调研员)
蒲 玉 岷县商务局局长
景国梁 安定区商务局副局长
邢兆锋 通渭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
景艳红 市中医药产业局宣传信息科科长
杨 彪 市乡村振兴局资金监管科副科长
齐 铖 陇西县园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刘伯敏 定西市招商合作形象大使、苏青合伙人孵化联盟会长、南京苏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优秀项目(6个)
1.甘肃新江越种猪养殖有限公司5000头种猪场建设项目
2.通渭黑燕山一期1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
3.真空玻璃及双层双框门窗全自动生产线
4.临洮县奇正藏药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5.渭源县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再利用项目
6.定西高新区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甘肃113军工厂,占地2500亩职工数千人,曾是国内三大铝加工之一
“三线”,曾经关系国家命运的大建设,而今又有多少人了解。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用时15年,耗资2052亿,占全国支出的三分之一,前后共修建了超过8000公里的铁路线,完成1100多个建设项目,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冶炼厂。
“三线建设”期间,国家给甘肃投资155.53亿元,建造了包括兵器、航天、航空、电子、机械和核工业等国防军工基地。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西郊三品石的原西北铝加工厂,就是一处三线建设时期国有大型搬迁军工企业。
1964年,冶金部按照国家的指示,将原哈尔滨的101厂一分为二,抽调部分设备、技术人员在西北地区新建一座铝加工厂。西北铝加工厂于1965年7月开工建设,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5000余人云集在古郡陇西。建成后的113厂占地面积2500亩,由职工家属近两万人,是国内三大铝加工之一。
工厂主导产品与军工企业配套,铝厂生产的铝曾被用在“神五”和“长征”火箭材料,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也作出了贡献。113厂从无到有,曾经辉煌过,当时的工厂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但也迷茫过,新产品的研发跟不上市场。1997年,兰州铝厂兼并西北铝加工厂。
自从工厂建起来,这里就成了一个繁华而热闹的地方。那时的厂区和生活区连成一片,周围筑起一道砖墙,主要出口有军人持枪守护,外人如果没有介绍信或者通行证是无法进到内部的。工厂内部则如同一个小型社会,职工和家属的衣食住行在这方寸之间都可以解决。
工厂有自己的职工食堂、幼儿园、职工医院、子弟学校、车队、职工俱乐部、图书馆…可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后期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安装了电视接收塔,修建了灯光球场,工人文化室等等。工厂既像军营,定时广播,又是工厂,机器轰鸣。全国各地的人汇集于此,但更多的则是东北人,以至于子弟们的普通话都有些大茬子味。
1980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缓和,所以的三线军工厂开始“军转民”,三线厂的优势也就此消失。许多三线厂被撤除,或是搬迁,113厂也没能逃过时代的车轮。时隔多年,当人们再度踏入这里,生产区车间依然存在,但已破败落寞。生活区内,六七十年代的楼房耸立,工人俱乐部、单身宿舍、职工食堂那些曾经热闹的地方,如今已空无一人,门窗皆无,只剩下一个个空洞的框架满目疮痍。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1079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