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湛清平、黄龙报道:9月1日,金辉锂业一期1万吨碳酸锂生产线正式投产,二期生产线在加速建设,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总投资50亿元的宜联打印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9月下旬试生产;远东福斯特二期投资近40亿元、年产3G瓦时高能量密度动力储能锂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稳步推进,该项目建成投产,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初秋时节,走马我市工业园区,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场面。这些项目犹如一个个精美的琴键,组合起来奏响“工业强市”的最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宜春市大力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各方力量向工业聚集,各种要素向工业聚集,各项服务向工业聚集,集中力量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推动工业总量不断扩张,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实践检验真理,数字记录成效。统计显示,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8.55亿元,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56.2亿元,今年1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6.5亿元,同比增长9.2%,总量、增速分列全省第三、第四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65亿元、利润总额192.8亿元,总量分列全省第四、第三位;全市工业用电量73.97亿度、列全省第一位。
一串串闪光的数据,折射出宜春工业发展的蹄疾步稳。
9月19日,宜春经开区内,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车间作业。该公司是太阳能电池背板国家标准制订者,先后申请国家专利104项,获授权专利78项,完成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18项,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各方力量向工业聚集,各种要素向工业聚集,各项服务向工业聚集,集中力量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推动工业总量不断扩张,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本网记者刘继刚摄)
项目带动持续发力扩总量提增速
抓住了大项目,就牵住了工业发展的“牛鼻子”。
近年来,宜春市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既大步“走出去”,又主动“引进来”,不遗余力推进招商,每年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每年多次率团外出招商,做到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大项目亲自洽谈。在“火车头”的带动下,各地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风起云涌。正威国际、英国联合食品集团、港中旅、华润、科陆电子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宜春。
重大项目既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政策支持与环境优化是重中之重。
宜春市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政策引导。多年来,年初出台的第一个文件、召开的第一个会议,都是以工业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为主题。《宜春市涉企收费“三零两减半”办法》《关于持续深入推进工业发展升级的实施意见》《宜春工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相继出台。
政务环境的优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剂”。对亿元以上项目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对重大项目实行“周调度、月分析”;开展“工业企业帮扶月”、降成本优环境等专项活动;专门召开重大项目协调会、专题会,重点解决企业和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软环境的持续提升,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今年1月,正威国际集团落户宜春经开区,该区简化办证流程,仅用半天时间就办好了集团在宜注册的全部营业执照。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说:“这种‘宜春速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投资宜春的信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调度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95个,总投资1610亿元。12个项目列入省里重点调度100个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15.9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56.63%。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458户。
合纵锂业、奥其斯科技、正拓新能源、深圳景田百岁山等一大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资生产、达产达标,为宜春工业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集聚加速向好园区驱动增力
产业集聚,因聚而变,因变而强。
全市锂电产业2013年至2016年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14亿元、50.4亿元、100.13亿元、151亿元,2017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3亿元、同比增长52%;锂电新能源产业基本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跻身全国三强……
锂电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我市推进产业集聚,把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强攻工业的首位产业来打造。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提质换挡,构建起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产业基地6个,宜春锂电新能源、袁州医药、丰城再生铝、樟树医药和盐化工、高安建筑陶瓷和光电、上高绿色食品和制鞋、奉新棉纺织、宜丰绿色高效储能系统等11个产业集群被列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
产业的大集聚,释放发展“大能量”。今年上半年,锂电、医药、机电、食品、建材、纺织服装、化工等十大重点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3.08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部规上工业的90.06%,其中锂电、医药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2%和13.7%。1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8.5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60.1%。
产业集聚离不开工业园区这个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工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这是我们在中国开办的第40家公司,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英联速度’,受到总部高度认可。”落户铜鼓工业园的英联普美欣科技有关负责人说,“企业的快建设、快投产,得益于园区优质高效的服务。”
为充分发挥园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我市一方面抓好园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园区企业发展。省级工业园区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奉新工业园区列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丰城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省级产业园。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相关平台建设,着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产品及材料检测研发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的同时具有CNAS、CMA资质的锂电池第三方检测机构。高安建陶基地国检中心、宜春锂电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宜丰康替龙国检监管区、丰城食品检测中心、万载花炮检测中心、奉新纺织检测站等一批检验检测平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大手笔推进园区建设,有力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突破2000亿元,2015年突破3000亿元,2016年达到3684.4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今年1至7月,全市园区投产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574户,从业人员34.46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50.2亿元,同比增长21.9%。
技改投入壮大动能科技支撑凸显
以技改提升企业效益,是实现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全自动喷塑机、机器手焊接器……近日,记者走进江西阳光安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十余台崭新的全自动生产设备一字排开,工人们轻点触摸屏操控设备,一块块钢板原材料经过开平、剪切、折弯等数道工序加工成型。“以前公司满负荷生产,年产值9亿元,用工至少300人。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购买了十余台全自动设备,年产值可达22亿元,用工反而减少40多人,废品率由1%降到1‰,工人上机操作也更安全。”生产设备“鸟枪换炮”,公司董事长张建平尝到了甜头。
这是宜春市加快培育形成工业经济新动能,大力修复工业经济传统动能的一个生动事例。近年来,我市着力推动建材、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市、县两级每年支持100户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今年,将滚动推进120个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将达250亿元以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活水注入,企业的生命力才能持久旺盛。多年来,我市十分注重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构筑新经济新技术企业发展高地。
庆仁技术创新中心、樟帮中药饮片炮制工作室、福斯特锂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技术平台先后建成。截至去年底,全市拥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户、中国驰名商标45件,均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79户、列全省第二;建成3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9.9亿元,同比增长12.1%。创新之路在宜春越走越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市上下将朝着“四年翻一番、决战八千亿”的奋斗目标,掀起新一轮强攻工业的热潮,奋力谱写工业发展新篇章。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1080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